产学研共筑工业副产石膏高值化利用创新高地
——副产石膏工程中心联合中国环科学会调研北京科技大学
5月1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副产石膏工程中心)走进北京科技大学,一场围绕冶金固废资源化的深度调研揭开该校多项"硬核"技术成果。从脱硫石膏制备陶粒联产硫酸,到钢渣固碳胶凝材料工业化应用,北科大团队展示的技术图谱直击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痛点。 参加调研的专家有中国环科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副产石膏工程中心主任唐绍林,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郑建国、叶学东、于建国、石峰,北京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维才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并表示热烈欢迎。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邢奕教授,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宇教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李佳洁副教授,矿产研究院张思奇副研究员,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岳涛教授、王昊讲师等参加座谈。
“脱硫石膏不但可制备陶粒,同时还可以回收硫磺。”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宇教授介绍,其团队开发的梯度热解技术实现天然气能耗降低、陶粒抗压强度提升的关键突破。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高温重构技术将硫含量7%以上的危废转化为高强陶粒,同步回收的硫磺纯度达99.9%,相当于把“环境包袱”变成“城市矿产”。
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邢奕教授重点解析了半干法脱硫灰资源化体系,他强调,北科大开发的立式球磨粉磨装置,结合多固废协同调控技术,使脱硫灰掺入比例提升较大。该技术生产的低碳胶凝材料强度也较高,碳排放较传统水泥降低很多。
北科大原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维才透露,北科大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形成“基础研究-中试放大-工程验证”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北科大将依托新建的“城市矿产”交叉创新研究院,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拟筹建冶金固废大数据中心,计划接入全国72家重点钢企的实时数据,以大数据推动技术难点堵点突破,重点突破固废组分精准分离等“卡脖子”技术,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在发言中强调,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此次调研作为年度重点活动,旨在破解冶金固废“产生-处置-监管”的系统性难题。学会计划联合北科大等机构,成立冶金固废技术转化联盟,重点破解跨领域标准衔接难题。
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指出,今天的交流碰撞让我们看到,一吨脱硫灰的蝶变背后,包含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他强调,北科大研发的固废利用技术体系具有显著区位适配性,建议首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技术验证基地,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委员会于建国教授强调,要聚焦利润分配机制,企业更关心投资回报周期,要打通原材料配套供应链,不断提高利润率。他建议,由副产石膏工程中心牵头制定《大宗固废产品经济性评估指南》,为行业投资提供参考框架。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学东指出,钢渣固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必须解决原料稳定性问题。他建议建立区域预处理中心,对原料进行均质化调配。
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建国强调,除了技术优化,市场端需要政策引导——比如对固废建材给予税收优惠,才能加速客户接受度。
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强调,此次调研是继清华大学等高校走访后的重要行程。数据显示,北科大团队研发的固废基胶凝材料每吨生产成本比传统水泥降低较多,开发的脱硫灰无害化处置工艺,将可溶性氯离子含量大幅降低,非常有应用前景。工程技术中心有意向和北科大联合开展脱硫灰制备结构性和功能性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同时组建覆盖钢铁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共同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