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
——副产石膏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共探磷石膏综合利用新路径
在磷石膏综合治理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新形势下,一场聚焦固废治理与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产学研高端对话于5月16日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展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组织专项调研交流。参加调研的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叶学东、郑建国、于建国、石峰,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秘书长杨再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毅教授,曾现来副研究员,邓兵,谭全银,许晓芳,牛茹轩等专家学者围绕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展开深度研讨。
“当前长江经济带磷石膏堆存量已超8亿吨,年新增量达7500万吨,其资源化利用关乎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在座谈会上披露,该中心历时半年完成对多所国内著名高校的专项调研,围绕磷石膏高值化利用存在的原料质量不稳定、产品标准缺失等五大瓶颈与多所科研机构进行了探讨。他特别提及一夫科技首创的磷石膏制备Ⅱ型无水石膏技术,通过去除废渣及游离水,使产品在塑料填料、造纸等领域的成本较天然碳酸钙降低很多,目前已形成年产10万吨示范生产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谭全银系统阐释了学院固体所的基本情况和在固废治理领域的布局:团队12位教授覆盖环境、化工、材料等6个交叉学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学科前沿发挥治理优势,为国内解解决技术难题,其主导构建的区块链固废跨区域监管平台,已在京津冀、长三角投入试运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毅教授指出,将进一步加强和副产石膏工程中心的合作,拟依托现有技术成果,重点开展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全球技术对标研究,为破解长江经济带固废治理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邓兵教授重点介绍了固废热处理和高价值金属提取技术,以及该技术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陈永梅指出,此次调研作为年度重要活动,旨在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推广”的创新梗阻。学会计划年内推动建立环保技术验证评估中试基地,并启动覆盖多个工业园区的技术适配性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教授指出,清华大学拟联合副产石膏工程中心等单位组建环境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同步推进三项实质性举措,一是积极剖解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梗阻,尤其是磷石膏规模化利用难题;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为产品市场推广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积极支持工程技术中心举办各类全国性会议。
针对磷石膏治理这一焦点议题,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强调,必须要科学界定磷石膏资源环境属性、厘清其与长江水质变化的关联机制、创新拓展应用场景。于建国教授强调,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价值优势明显,与天然碳酸钙相比较又有价格优势,向充填材料方向发展大有可为。清华大学专业学者的发声对处理磷石膏相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叶学东指出,磷石膏污染防治技术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从而让磷石膏真正实现高值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建国指出,标准制定要和技术发展有机结合。比如磷石膏制备的胶凝材料若想进入建筑市场,必须明确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耐久性指标,要规定冻融循环、干湿交替等特殊场景下的性能要求。石峰教授指出,构建磷石膏全生命周期数据库非常重要,要利用相关数据,通过AI算法优化不同地域、不同成分磷石膏的处置路径。
在标准体系构建层面,中国建材联合会石膏分会秘书长杨再银指出,石膏分会将进一步加强石膏产品碳足迹、碳核算等相关标准制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建国指出目前正在进行磷石膏标准修订,通过标准促进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打开新局面。
调研期间,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团队还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