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程技术中心调研武汉理工大学 相关成果为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注入澎湃新动能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磷石膏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磷石膏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于 2025 年 3 月 17 日前往武汉理工大学开展调研交流,此次行动旨在全面掌握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沿技术,强化产学研融合,推动磷石膏的安全环保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唐绍林、专家委员会主任彭近新、副主任叶学东、郑建国,委员于建国、杨新亚等参加调研。
3 月 17 日上午,调研组首站抵达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科学与先进建材全国重点实验室。唐绍林主任介绍了副产石膏工程中心概况,强调此次调研聚焦磷石膏综合治理难题,旨在与高校深入交流学习。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伟详细介绍了实验室情况,重点展示了磷石膏研究领域的显著成果。该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水泥、石膏胶凝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在磷石膏作为胶凝材料的理论与实践 方面成果突出,成功实现磷石膏大掺量规模化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孙涛研究员介绍了《过硫磷石膏胶凝材料应用》研究报告。他指出,磷石膏利用需兼顾 “环保、成本、性能” 三大核心要素。他详细阐述了过硫磷石膏胶凝材料的研究技术理论,通过将磷石膏与矿渣、硅酸盐水泥熟料等复合制备石膏矿渣水泥胶凝材料,并经特制设备成球造粒,得到性能稳定的骨料,可用于道路工程水稳层材料,有效解决道路基层水稳性能差的问题。相关技术指标符合国家交通标准,实现低成本、大掺量、规模化应用,磷石膏最大掺量可达 80%,过硫磷石膏全集料混凝土成本降低 20 元 /m³ - 30 元 /m³,为磷石膏大规模应用开拓广阔空间。
彭近新主任对孙涛研究员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磷石膏综合利用指明方向,应用前景广阔。他强调磷石膏的资源属性,呼吁各方正确认识磷石膏,消除误解,期望工程技术中心与武汉理工大学加强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共同推动磷石膏高效利用。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于建国充分肯定报告成果,强调磷石膏处理刻不容缓,应逐步扩大其在建材、道路、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应用。叶学东主任提出,磷石膏综合利用需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应在生态修复、道路工程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磷石膏高质量发展。
陈伟副主任回应称,磷石膏综合利用首要解决应用安全性问题,消除使用方及社会担忧。他强调需解决磷石膏的 “化学” 问题,如硫溶出、稳定硫、固定磷;平衡 “数学” 问题,即磷肥工业成本利润链与产业链结合;转变 “物理学相对论” 问题,纠正 “谁产生谁负责” 观念,推动 “谁有利谁处理”,呼吁行政主管部门转变思想,积极服务建工、交通等多领域。陈伟副主任表示,武汉理工大学愿与副产石膏工程技术中心深化合作,发挥实验室优势,加大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研究,提升磷石膏品质,优化处理工艺,探索多领域应用场景,推进规模化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对武汉理工大学的调研,不仅深入了解高校在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前沿技术,更为后续产学研合作搭建坚实桥梁。通过各方协同创新,有望在磷石膏安全环保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后续调研组还将在武汉工程大学的调研中继续探寻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新方法,持续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